期刊简介

《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现为月刊,80面/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群覆盖全国内科医师。本刊的办刊宗旨为:广纳贤言、容百家之长,授业解惑、育千万精英。重点报道内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内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内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辟有专论、内科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经验与教训、讲座、综述、会议纪要、继续教育园地、标准与讨论、临床病 理(例)讨论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578-142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38/R

邮发代号: 2-58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23.00

杂志荣誉 1992年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内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内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578-1426
  • 国内刊号:11-213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1992年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第9期文章
  • 肿瘤干细胞与实体瘤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因缺乏早期诊断指标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病死率一直很高.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对干细胞及肿瘤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干细胞与肿瘤细胞间存在密切联系,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肿瘤干细胞学说[1].肿瘤干细胞在启动肿瘤形成与生长中起决定作用.这种学说首先在造血系统肿瘤[2,3]得到了验证,新近发现的几种实体瘤干细胞[4-6]进一步为......

    作者:张宇飞;戚好文;徐兴祥 刊期: 2006- 09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恶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其中CD5+的B细胞CLL(B-CLL)占95%.CLL具有显著的临床预后异质性,短者几个月,长者生存期同正常人.早期用于判断CLL预后的参数主要为:疾病分期(Rai/Binet分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倍增时间、骨髓浸润模式、血清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

    作者:李丽;徐卫;李建勇 刊期: 2006- 09

  •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1].但近年来,由于相关临床研究和神经影像学技......

    作者:曹勇军;刘春风 刊期: 2006- 09

  • 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及新进展

    大约有一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危险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因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其他因素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比如炎症.有众多研究致力于寻找合适的炎症标记物以利于在那些没有传统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提高对冠状动脉(冠脉)疾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检出率,而通过超敏分析测量出来的C反应蛋白(CRP)正是符合上述要求的生物标记物,并且通过众多的研究已经证实......

    作者:戴宇翔;张抒扬 刊期: 2006- 09

  • 提高和发展我国急性肾衰竭的诊治水平

    急性肾衰竭(ARF)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多年来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水平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病死率并没有下降.我国对ARF的研究、中草药性肾损害以及其他方面均有了长足进步.目前对ARF尤其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方面的认识仍有较多争议,以下就五方面问题与同仁们探讨.......

    作者:李学旺;李雪梅 刊期: 2006- 09

  • 澄清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概念提高诊疗水平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照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但是,由于脑干和小脑缺血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非特异性,临床产生了许多混乱的概念,延误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澄清概念、规范诊断术语和程序,是目前面临的急迫任务.......

    作者:王拥军 刊期: 2006- 09

  •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刊期: 2006- 09

  • 解读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2005年本刊发表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1],在国内反响很大,对促进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与治疗,由感染学、呼吸病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10多位专家组成的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制订了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以下简称草案),现就草案中......

    作者:周新 刊期: 2006- 09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策略的评价

    尽早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对于挽救心肌和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死率至关重要.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是现代常用的冠脉再灌注手段.前者相对复杂而费时,后者相对简单而省时.在溶栓治疗基本普及的现今,如何评价并合理选择急诊PCI,使STEMI患者大限度获益,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者:霍勇;陈明 刊期: 2006- 09

  • 脓毒血症致急性肾衰竭的救治

    脓毒血症是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基础疾病严重、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脓毒血症的病死率增加了13倍.由脓毒血症导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过去的10年发生率增加137%.法国一项多中心研究报告显示,脓毒血症患者急性肾衰竭(ARF)发生率为48%,病死率为73%,而非脓毒血症伴ARF的病死率为45%.我院近10年收治脓毒血症459例,其中并发ARF6......

    作者:张训 刊期: 2006- 09